錫在常溫下富有展性。特別是在100℃時,它的展性非常好,可以展成極薄的錫箔。平常,人們便用錫箔包裝、糖果,以防受潮(近年來,我國已逐漸用鋁箔代替錫箔。鋁箔與錫箔很易分辨——錫箔比鋁箔光亮得多)。不過,錫的延性卻很差,一拉就斷,不能拉成細(xì)絲。 其實,錫也只有在常溫下富有展性,如果溫度下降到-13.2℃以下,它竟會逐漸變成煤灰般松散的粉末。特別是在-33℃或有紅鹽(SnCl4·2NH4Cl)的酒精溶液存在時,這種變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一把好端端的錫壺,會“自動”變成一堆粉末。這種錫的“疾病”還會傳染給其他“健康”的錫器,被稱為“錫疫”。造成錫疫的原因,是由于錫的晶格發(fā)生了變化:在常溫下,錫是正方晶系的晶體結(jié)構(gòu),叫做白錫。當(dāng)你把一根錫條彎曲時,??梢月牭揭魂囙赅曷?,這便是因為正方晶系的白錫晶體間在彎曲時相互摩擦,發(fā)出了聲音。在-13.2℃以下,白錫轉(zhuǎn)變成一種無定形的灰錫。于是,成塊的錫便變成了一團粉末。 由于錫怕冷,因此在冬天要特別注意別使錫器受凍。有許多鐵器常用錫焊接的,也不能受凍。1912年,國外的一支南極探險隊去南極探險,所用的汽油桶都是用錫焊的,在南極的冰天雪地之中,焊錫變成粉末股的灰錫,汽油就都漏光了。 錫不僅怕冷,而且怕熱。在161℃以上,白錫又轉(zhuǎn)變成具有斜方晶系的晶體結(jié)構(gòu)的斜方錫。斜方錫很脆,一敲就碎,展性很差,叫做“脆錫”。白錫、灰錫、脆錫,是錫的三種同素異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