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輸線式喇叭
傳輸線式喇叭早稱為迷宮式設計,喇叭單體被裝在音箱的一端,透過一個復雜而且很長的調(diào)協(xié)信道,單體的背波從另一端的開口被擴散出來。個迷宮式設計是Banjamin Olney在1936年為Stromberg-Carson所設計的,他將一個共振頻率為50Hz的單體裝入迷宮式音箱中,結果其共振頻率降到40Hz,并且在40Hz的半波75-80Hz獲得增加,從而產(chǎn)生良好的低音。但他同時發(fā)現(xiàn)響應曲線產(chǎn)生不少峰值,這些峰值來自音箱信道本身的共鳴,于是他在信道里鋪設吸音材料與導板,把150Hz以上的頻率在開口處截止。迷宮式設計可以獲得良好的低頻延伸,但它的制作麻煩,又比不上經(jīng)濟的低音反射式獲致做簡單的密閉式有競爭力,所以五年代Carson再度推銷迷宮式設計,仍然沒有成功。等到六年代中期迷宮式喇叭重出江湖時,它有了新的名字 - 傳輸線式喇叭。
傳輸線式可以說就是在信道中塞滿阻尼物的迷宮式,其理論是由英國布拉福特技術協(xié)會(Bradfor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A.R. Bailey教授所提出來。他認為低音反射式音箱由于急遽的低頻衰減,容易導致鈴振,就像用電子方式突然的把低頻切掉。如果在揚聲器背后設計一個無限信道可以吸收背波的反射,就能消除擾人的駐波,所以他用長纖羊毛等吸音阻尼物來替代無限的信道,極低頻的音波波長較長而可以從信道口逸出,增強了喇叭的低頻效果。Bailey教授的設計一度被許多廠商采用,包括IMF、Infinity、ESS、Radford等,它們有的是把信道當成增強低音之用,有些則專做阻尼之用。迷宮式的出口截面積通常等于或大于單體振膜的面積;傳輸線式的信道是逐漸縮小,出口截面積小于振膜面積。
英國Robert Fris曾推介一種傳輸線的變體設計,名為「分離耦合抗共鳴線」DaLine(Decoupled Anti-resonant Line),這種設計號稱沒有共鳴現(xiàn)象,而且可以使用小尺寸的單體而獲得良好的低音,也比大尺寸單體有更好的瞬時效果。目前并沒有標榜以DaLine設計的喇叭,不過一些低音反射式音箱卻從這里得到靈感而進行改良。習慣于密閉式或低音反射式設計的人,對傳輸線式設計一直有意見,傳輸線式較大的體積、復雜的結構,以及難以預期的效果,也阻礙了他的發(fā)展。目前生產(chǎn)傳輸線式較有名氣的廠商,只剩英國TDL(前身就是IMF)與PMC,PMC以傳輸線式成功的設計了錄音室鑒聽喇叭,再度引起大家對傳輸線式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