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店產品的配套:
A.純艾條/三年陳艾條/五年陳艾條/特級五年陳艾條/金艾條/藥艾條+單孔/雙孔/三孔/四孔/五孔/六孔/隨身灸/火龍罐/特大純銅溫灸棒/葫蘆灸/簡裝臍療/精裝臍療
B.有煙艾柱/艾段(三年陳艾柱/五年陳艾柱/金艾柱)/環(huán)切艾條(需要掰開成段)+隨身灸/火龍罐/足療溫灸盒/單柱/雙柱
C.無煙艾柱+隨身灸/活灸儀/單柱/雙柱
D.各比例艾絨+單柱/雙柱/足療/腰部/火龍罐
E.雷火灸+雷火灸筒/大單孔/大雙孔
F.有煙(微煙)艾粒/無煙艾粒+五眼灸器
G.艾坨+艾坨灸器/單柱/雙柱/足療溫灸盒/火龍罐
H.無煙艾條4mm+小號純銅溫灸棒;無煙7mm/有煙7mm+中號美容溫灸棒;18mm內徑有煙艾條+特大純銅溫灸棒
I.無煙艾條12mm/14mm/15mm/18mm+單孔/雙孔/三孔/四孔/五孔/六孔
無煙艾條12mm/14mm/15mm/18mm/20mm+懸灸儀/乳灸儀/脊椎灸/活灸儀(活灸儀需要把艾條掰開成段使用)
J.隨身灸配艾柱+艾灸服系列(單眼多功能/雙眼眼部/雙眼頸部/雙眼耳部/三眼腰腹/三眼足部/四眼腰腹/六眼腰腹/八眼肩部)
K.特大純銅溫灸棒+大銅棒布套
L.艾絨隔熱墊+純銅火龍罐/艾坨灸器/隨身灸/火龍罐/簡裝臍療/精裝臍療
精裝臍療 中華臍灸
臍療在我國是一種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養(yǎng)生之道。神闕穴(俗稱肚臍眼)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氣會,介于中、下焦之間。故為精氣之匯,五臟六腑之根本,從臍部給藥,有健脾、溫腎、回陽救逆,和中理腸,利水、散結通滯、強腎調經、保健強身、防治百病的作用!
使用方法:
1.將薰臍器(葫蘆棒)安裝好,把黃玉放在肚臍上,臍療工具放于玉上,然后將點燃的臍療艾條一頭放入臍療器內。
2、當艾條使用完畢,熄滅艾條后,打開隔網,倒出筒內艾條灰燼即可.艾后可用熱毛巾清潔皮膚,涂抹護膚乳液。
艾灸作用原理:
使用艾灸棒艾灸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功效,同時整臟腑組織功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增加紅、白細胞的能量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加機體的 抗病能力。
面部皮膚方面:可加速皮膚的血液循環(huán),使老化細胞代謝 ,新加強,淡化色斑,減少皺紋,使膚色紅潤,延緩衰老。
眼部方面:可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瞼下垂、皺紋、延緩眼部的松弛老化現象,使眼部恢復光彩。
身體方面:可疏通經絡、和諧骯臟、平衡陰陽、調整生理機能、增強人體的、強身健體。
面部溫灸次序:額頭--太陽穴--眼部(瞳子膠、承泣、四白)--臉頰--鼻翼--嘴周--頜尖--頸部--耳周.
溫灸方式:以下向上打圈,上有力下無力。面部時間10分鐘!眼部時間3分鐘!/
傳統(tǒng)艾灸作用機理初探:
灸法是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法之一,對人體可起到疾病和預防保健作用,過程中病人有舒適感,因此很受患者歡迎。灸法治病的物質基礎是什么呢?根據中醫(yī)理論和實踐,筆者認為是一種“綜合效應”的體現?,F代研究雖然不多,但也為這種“綜合效應”論點提供了實驗依據。
1、灸法的藥性作用(化學作用):
1.1艾是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點外,還具有顯著的效應。
中醫(yī)學認為艾屬溫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經脈,具有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的作用?!侗静菥V目》:“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梢匀√栒婊?,可以回垂絕元陽……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苛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侗静菡芬舱J為“艾葉,能通十二經脈,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或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灸百病,或炒熱熨敷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說明艾具有廣泛的作用,雖然在灸治過程中艾葉進行了燃燒,但藥性尤存,其藥性可通過體表穴位進入體內,滲透諸經,起到作用;又可通過呼吸進入機體,起到扶正驅邪、通經活絡、醒腦的作用;對位于體表的外邪還可直接殺滅,從而起到皮部病變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1.2現代研究結果證實,燃艾時可產生具有作用的化學物質。
艾灸燃燒時是否產生了具有作用的物質呢?日本大西和西谷通過研究認為,艾燃燒后生成一種物質,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燒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燒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強。施灸局部皮膚中過氧化脂質顯著減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燒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燒不僅沒有破壞其有效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強。艾燃燒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質,附著在穴位處皮膚上,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而起作用的。
2、灸法的熱作用(物理作用)
2.1灸法是以燃燒艾絨而治病,燃燒時的熱效應也是產生效果的重要因素。
《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也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燃燒艾絨產生的溫熱作用可因為寒冷引起的疾病。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艾灸疾病的范圍早已超出了寒證的范圍,它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驅風解表、消瘀散結、拔毒泄熱、溫中散寒、補中、升陽舉陷、回陽固脫、預防保健等作用,可廣泛用于臨床各科多種種疾病,涉及寒、熱、虛、實諸證。產生這些效果,均與燃艾時產生的熱作用是分不開的。艾灸時產生的熱恰到好處,除了使人感到特別舒適外,更是一種良性因子,這種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特別的親和力,艾火的熱力不僅影響穴位表層,還特別能通過腧穴深入體內,影響經氣,深透筋骨、臟腑以至全身,發(fā)揮整體調節(jié)作用,而用于多種疾病。
2.2現代研究證實,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十分有效并適應于機體的物理因子紅外線。根據物理學的原理,任何物體都可以發(fā)射紅外線和吸收紅外線,人體也不例外。近紅外線對人體的穿透深度較遠紅外線深,多可達10mm,并被機體吸收。楊氏的研究認為,艾灸在燃燒時產生的輻射能譜是紅外線,且近紅外線占主要成分。近紅外線可激勵人體穴位內生物分子的氫鍵,產生受激相干諧振吸收效應,通過神經—體液系統(tǒng)傳遞人體細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時的紅外輻射可為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給缺乏能量的病態(tài)細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紅外輻射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過經絡系統(tǒng),更好地將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說明了穴位具有輻射共振吸收功能。
3、經絡腧穴與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機結合,產生了灸法的“綜合效應”
3.1經絡腧穴是艾灸施術的部位,灸法防治疾病的“綜合效應”,是由艾灸理化作用和經穴特殊作用的有機結合而產生的。
艾灸的藥性作用和熱作用只有作用于經絡腧穴,才能起到全身作用。例如,艾灸保健作用的產生是與強壯穴結合的結果。艾灸作用于關元穴有回陽救逆的作用;艾灸作用于百會穴有升陽舉陷的作用;艾灸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結、拔毒泄熱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經穴是灸法作用的內因,而艾灸產生的藥性和熱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內、外因素的有機結合,才能共同發(fā)揮灸法防治疾病的“綜合效應”。
3.2經絡腧穴是否在灸法中起到特殊作用呢?
上述楊氏的研究已經說明了物理因子與經、穴的特殊關系。雖然目前尚無艾灸的藥化作用進入經絡特殊傳遞途徑的直接研究,但其它類似研究可證明這一特殊途徑的存在。劉氏等在穴位注射的研究中發(fā)現,在適當選穴的情況下行穴位注射,可在短時間內產生與靜脈注射同等或更強的藥效,并認為穴注下藥效的產生并非通過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而是另有作用途徑和機制。這一不同于血循環(huán)的途徑,就是經絡的特殊途徑。這一研究證實了經、穴特殊作用途徑的存在。由此我們可以認為,艾灸的藥化物質,通過穴位皮膚進入腧穴后,也完全可能通過此途徑到達病位和全身,并較快地起到作用。
綜上所述,艾灸產生作用的機理,雖然傳統(tǒng)中醫(yī)的認識源于臨床經驗的總結,但他與現代研究的結果是基本一致的,而現代研究結果為傳統(tǒng)艾灸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因此我們認為,灸法的作用是由艾灸燃燒時的物理因子和藥化因子,與腧穴的特殊作用、經絡的特殊途徑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效應”。經絡腧穴對機體的調節(jié)是灸法作用的內因,艾灸時艾的燃燒和所隔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兩者缺一不可。
灸法是臨床常用治法,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但人們對灸法的作用原理的認識和研究還不夠深入、系統(tǒng),尚需作更多的深入細致的研究、探討,使之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