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虛擬演播室技術,可以制作出任何想象中的布景和道具。無論是靜態(tài)的,還是動態(tài)的,無論是現實存在的,還是虛擬的。這只依賴于設計者的想象力和三維軟件設計者的水平。許多真實演播室無法實現的效果,對于虛擬演播室來說,確是“小菜一碟”。例如,在演播室內搭建摩天大廈,演員在月球進行“實況”轉播,演播室里刮起了龍卷風等等。有的電視臺已經起用了虛擬主持人,并且成為了明星,他們不僅可以配合真人的主持人主持節(jié)目,而且還可以單獨主持節(jié)目。這些都是虛擬演播室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
1978年, Eugene L.提出了“電子布景”(Electro Studio Setting)的概念,指出未來的節(jié)目制作,可以在只有演員和攝像機的空演播室內完成,其余布景和道具都由電子系統(tǒng)產生。隨著計算機技術與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的發(fā)展,在 1992年以后虛擬演播室技術真正走向了實用。1993年,以色列ORAD推出了世界上套真三維虛擬演播室,此后另外一家以色列廠商RTSet也推出了基于傳感器跟蹤技術的真三維虛擬演播室,此后的10年中,虛擬演播室廠商陸續(xù)推出自己的產品,西班牙的BrainStorm,BBC英國廣播電視公司的虛擬演播室,法國PSY等等,以及2000年之后中國大洋、奧維迅、新奧特也相繼推出自己的虛擬演播室產品,虛擬演播室要求實時圖形圖像渲染技術很高,并要求配合方便,使用便捷的虛擬演播室跟蹤技術,經過市場的淘汰、演變,所剩余繼續(xù)發(fā)展虛擬技術的廠商逐漸減少,2008年之后,一些無跟蹤的虛擬演播室技術開始推向專業(yè)市場,被稱為無軌跟蹤虛擬演播室,此類虛擬演播室沒有攝像機跟蹤技術,無法獲得真實攝像機的運動參數,圖形工作站也無需按照攝像機的運動實時渲染25幀/秒的畫面,因此此種方式的虛擬演播室適合學校、電教室等等非專業(yè)用戶的使用。
虛擬演播室的另一重要而獨有的問題是攝像機之間的位置關系。虛擬攝像機與真實攝像機的初始位置并無直接關系,它可以放在虛擬空間的任意位置,當演播室有兩臺以上攝像機進行切換時,必須保持實際演員和景物在虛擬演播室中的位置不變,也就是與虛擬景物的關系不變。否則在切換時,觀眾會看到演員從背景中某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在視覺上會造成不真實的效果。由于真實物體與演員是由真實攝像機給出,背景由虛擬攝像機給出,所以必須對虛擬攝像機進行位置鎖定,即虛擬攝像機之間的距離必須與真實攝像機之間的距離相等,且推拉、搖移的初始量(原位矢量)與真實攝像機的位置方向關系保持一致,才能進行切換。
變焦聚焦景深
實際拍攝時,攝像機的聚焦點一般都跟蹤主持人,如果此時前景和背景都聚焦得十分清楚,會產生景深的不自然感。尤其在特寫鏡頭時,背景應該是虛焦的,使前景、背景如同出自同一攝像機,否則,這種虛擬演播室是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