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碳填料是目前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一種理想工藝材料,鐵碳填料又稱內電解/微電解填料。它是在不通電的情況下,利用填充在廢水中的微電解材料自身產生1.2V電位差對廢水進行電解處理,以達到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目的。當系統(tǒng)通水后,設備內會形成無數(shù)的微電池系統(tǒng),在其作用空間構成一個電場。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新生態(tài)[H]、Fe2+等能與廢水中的許多組分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比如能破壞有色廢水中的有色物質的發(fā)色基團或助色基團,甚至斷鏈,達到降解脫色的作用;生成的Fe2+進一步氧化成Fe3+,它們的水合物具有較強的吸附絮凝活性,特別是在加堿調PH值后生成氫氧化亞鐵和氫氧化鐵膠體絮凝劑,它們的吸附能力遠遠高于一般藥劑水解得到的氫氧化鐵膠體,能大量吸附水中分散的微小顆粒,金屬粒子及有機大分子.其工作原理基于電化學、氧化-還原、物理吸附以及絮凝沉淀的共同作用對行處理.該法具有適用范圍廣、處理效果好、成本低廉、操作維護方便,不需消耗電力資源等優(yōu)點。該工藝用于難降解高色度廢水的處理不但能大幅度地降低cod和色度,而且可大大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
傳統(tǒng)上微電解工藝所采用的微電解材料一般為鐵屑和木炭,使用前要加酸堿活化,使用的過程中很容易鈍化板結,又因為鐵與炭是物理接觸,之間很容易形成隔離層使微電解不能繼續(xù)進行而失去作用,這導致了頻繁地更換微電解材料,不但工作量大成本高還影響廢水的處理效果和效率。另外,傳統(tǒng)微電解材料表面積太小也使得廢水處理需要很長的時間,增加了噸水投資成本,這都嚴重影響了微電解工藝的利用和推廣。
新型活性催化微電解技術及設備可去除廢水中高濃度有機物、提高可生化性,同時還可避免運行過程中的填料鈍化、板結等現(xiàn)象。該技術所生產的新型活性催化微電解填料由具有高電位差的金屬合金融合催化劑并采用高溫微孔活化技術生產而成,它主要具有如下優(yōu)點:
(1)由多元金屬熔合多種催化劑通過高溫熔煉形成一體化合金,保證“原電池”效應持續(xù)。不會像物理混合那樣出現(xiàn)陰陽極分離,影響原電池反應。
(2)架構式微孔結構形式,提供了極大的比表面積和均勻的水氣流通道,對廢水處理提供了更大的電流密度和更好的催化反應效果。
(3)活性強,比重輕,不鈍化、不板結,反應速率快,長期運行穩(wěn)定有效。
(4)針對不同廢水調整不同比例的催化成份,提高了反應效率,擴大了對廢水處理的應用范圍。
(5)在反應過程中填料所含活性鐵做為陽極不斷提供電子并溶解進入水中,陰極碳則以極小顆粒的形式隨水流出。當使用一定周期后,可通過直接投加的方式實現(xiàn)填料的補充,及時恢復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還極大地減少了工人的操作強度。
(6)填料對廢水的處理集氧化、還原、電沉積、絮凝、吸附、架橋、卷掃及共沉淀等多功能于一體。
(7)處理成本低,在大幅度去除有機污染物的同時,可極大地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
(8)配套設施可根據(jù)規(guī)模和用戶要求實現(xiàn)構筑物式和設備化,滿足多種需求。
(9)規(guī)格:1cm*3cm(扁圓形),14-18mm(球形)等,填料形式多樣,有扁圓形、球形、多孔柱形及其他,大小可定制。
(10)技術參數(shù):比重:1.1g/cm3,比表面積:0.02㎡/kg,空隙率:65%,物理強度:≧600kg/c㎡.
聯(lián)盛不板結微電解鐵碳填料使用指導:
目前我公司銷量在國內同行中處于。微電解填料,經(jīng)過長時間的艱辛努力才研制成功。當時主要的難題是克服無氧高溫燒結這一工藝,我們的燒結溫度嚴格控制在1050度,在這么高的溫度下,我們的產品見到氧氣,產品里的煤的成分會迅速燃燒,成為煤灰,里面的金屬成分會成為氧化鐵,變成黃色的像鐵銹一樣。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氧氣,用煤來加熱到1050度,加熱的煤也不會燃燒,根本達不到我們產品所要求的溫度,這樣產品的強度就無法達到要求,造成在使用過程中松散粉化流失,造成損耗率過高、效果下降。我們產品用煤采用精焦煤,焦煤在一千度溫度下會產生焦炭,一方面用焦炭的框架結構使鐵分離,加大產品強度,避免板結及損耗過大,另一方面焦炭的蜂窩增大了產品的孔隙率,加大產品的比表面積,使反應更加充分。微電解填料--目前大多同類廠家根本掌握不了這個技術,在二三百度的溫度下燒結,根本沒有強度一說,在手里捻就成為粉末,甚至在工程中使用一個月十幾噸填料損耗殆盡。強度以及板結損耗問題是我們產品和其他廠家產品的本質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