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說明,當時“中華牌”卷煙的生產(chǎn)是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的,公司領導對此十分重視。1954年食品工業(yè)部曾派工作組專門赴上海檢查“中華牌”卷煙質量,規(guī)定“中華牌”卷煙配方如有較大的變動,必須經(jīng)部里批準,并在原料供應等方面給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爸腥A牌”卷煙的產(chǎn)量雖然不大,但上煙公司和生產(chǎn)廠一直在不斷努力改進質量,把它當作政治任務來完成,其政治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卷煙是特殊消費品,“中華”牌卷煙的特殊性體現(xiàn)得尤為深刻,頗值得回憶。一是在五六十年代,“中華”牌卷煙是我國政府用于招待中外賓客的指定牌號,外交部門每年向上海卷煙廠定購一批“中華”牌卷煙,主要規(guī)格是五十支聽裝和二十支軟包裝,既用于國內(nèi)接待又分發(fā)到中國駐外使館招待來賓。為了運輸方便并確保“中華”牌卷煙品質及口感,包裝要求特別講究,如“中華”牌軟包每十條用鍍鋅鐵盒密封抽氧真空,每十只鐵盒套裝木箱用鐵皮緊固,供駐外使館使用一年。二是“中華”牌卷煙出口始于1954年,受到海外華僑和華人的喜愛,早的客戶是香港德信行和澳門信中行,六七十年代在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中華”牌卷煙也是供不應求,到目前為止“中華”牌卷煙出口份額仍占國內(nèi)出口卷煙首位。三是“中華”特制聽裝卷煙曾作為禮品贈送給東歐,每年一千聽。四是1968年起中國民航總局向上海卷煙廠定制硬盒十支裝與硬盒五支裝“中華”煙作為乘坐中國民航航班紀念品,贈送給中外乘客,1978年終止,歷時十一年。五是“中華”牌卷煙長期作為商品進入外輪供應公司、友誼商店和華僑商店。由于“中華”煙生產(chǎn)數(shù)量有限,市場上難以買到,外賓、華僑與海員在國內(nèi)購買“中華”牌卷煙需用外幣或外匯到外輪友誼或華僑商店購買,被稱為卷煙。直至中國總公司成立,卷煙納入省市計劃才逐漸淡化。
我們生產(chǎn)的中華牌卷煙主要是傳統(tǒng)的烤煙型卷煙,在八十年代,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國家專賣局提出要發(fā)展混合型卷煙。當時就研制開發(fā)了中華牌混合型卷煙,使中華品牌的卷煙又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
有收藏煙標嗜好的人都知道早期的“中華”煙標和現(xiàn)在的煙標主圖案內(nèi)容大致相同,卻又有質的區(qū)別。早期的“中華”煙標中,華表和天安門城樓圖案均為徒手畫成,因此與實物有較大差異,并略顯矮胖,而煙標自然也是顯得有些粗糙,為此,當時煙廠于1966年8月4日派專人趕赴北京在天安門城樓處用當時十分笨重的照相機拍下了實物,以照片上的實物作為設計的參照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