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性情兇猛,營底棲生活,屬于肉食性魚類,喜歡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淺水區(qū)。黑魚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是一種經(jīng)濟價值較高的魚類;可去瘀生新、滋補調(diào)養(yǎng)、生肌、促進傷口愈合,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我國食用烏鱧歷史悠久,其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蟲魚上品。
烏鱧懷卵量約為1~3萬粒。卵浮性,卵粒油黃色,具有游球,無粘性,卵徑約為2.0~2.2mm。剛浮出的仔魚全長約為4.1mm,全身遍布黑色素細胞,油球使得身體前端顯著膨大,類似蝌蚪狀,常臥于水面。孵化后38h,全長長至6mm左右,胸鰭、鰓裂和口此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孵化后5晝夜,仔魚全長到達7.4~7.5mm,卵黃囊也幾經(jīng)消失,開始游動攝食。孵化后32晝夜,稚魚全長達到15.5mm,此時稚魚的背鰭、胸鰭、臀鰭已具有鰭條。
雌雄魚的特征:在此介紹黑魚雌雄鑒別的幾個外形特征:一眼看去,雄魚與同長的雌魚相比,腹部較瘦,身體較狹長一些;雄魚背鰭和尾鰭比雌魚要寬、長一些;體色較深黑,成熟時腹部兩側(cè)多數(shù)呈暗紫紅色;生殖孔白色較為狹小。
雌魚的特征:雌魚的生殖孔突出,為鮮紅色、紅色,呈圓形、橢圓形,直徑0.6~1厘米,生殖孔較小則尚未成熟。成熟的雌魚胸腹白色膨大豐滿,腹部向上,圓而松軟,中間凹陷,卵巢輪廓明顯;胸鰭、腹鰭呈黃白色、灰白色。
卵的孵化:孵化期間,早晚各換水一次,排除池內(nèi)一部分舊水,同時注入一部分清潔的新水。剛孵出的魚苗,以自身卵黃為營養(yǎng)。過4~5天依魚苗吃食量為準(zhǔn)進行投餌。主要投喂自繁的天然餌料,采用200目篩絹網(wǎng)撈取池塘中培育的浮游動物,再用100目篩網(wǎng)濾掉大型浮游動物,將濾出的小型浮游動物洗凈,足量投喂。自繁的天然餌料不足時,可購買輪蟲投喂,當(dāng)魚苗長至1厘米后,主要投喂加工的魚漿。在水泥池中培育15天左右,魚苗長至2厘米,選擇晴天無風(fēng)時候轉(zhuǎn)入戶外池塘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