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挖孔樁,工程名詞,用人力挖土、現(xiàn)場澆筑的鋼筋混凝土樁。人工挖孔樁一般直徑較粗,細的也在800毫米以上,能夠承載樓層較少且壓力較大的結構主體,應用比較普遍。樁的上面設置承臺,再用承臺梁拉結、連系起來,使各個樁的受力均勻分布,用以支承整個建筑物。人工挖孔灌注樁是指樁孔采用人工挖掘方法進行成孔,然后安放鋼筋籠,澆注混凝土而成的樁。
頂層護壁用直徑20mm圓鋼加設2~4個吊耳,用鋼絲繩固定在地面木樁上。
加密護壁豎向鋼筋,并讓鋼筋伸出20cm以上,與下一節(jié)護壁的豎向鋼筋及箍筋連成整體,然后再澆注成形。如果有必要,可在挖孔樁中部護壁上預留直徑200mm左右的孔洞,但該部位的地質(zhì)要選擇比較堅硬的土壤,然后再將護壁與護壁外周的土錨在一起,用混凝土土樁、竹木樁都可以。這樣護壁就不會斷裂脫落。
施工時,為了保證孔位位置準確,每天都要在挖孔前校核一次挖孔樁位置是否歪斜,移位。尤其在澆注護壁前要檢查模板,脫模后再檢查護壁。個別壁周泥砂塌落,在澆注混后護壁容易產(chǎn)生位移和歪斜,應注意檢查和及時糾正。
當天挖孔,當天澆注護壁。人離開施工現(xiàn)場,要把孔口蓋好,必要時要設立明顯警戒標志。
由于土層中可能有腐殖質(zhì)物或鄰域腐殖質(zhì)物產(chǎn)生的氣體逸散到孔中,因此,要預防孔內(nèi)有害氣體的侵害。施工人員和檢查人員下孔前10min把孔蓋打開,如有異常氣味應及時報告有關部門,排除有害氣體后方可作業(yè)。
挖孔6~10m深,每天至少向孔內(nèi)通風1次,超過10m每天至少通風2次,孔下作業(yè)人員如果感到呼吸不暢也要及時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