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原理
金屬型鑄造既適用于大批量生產形狀復雜的鋁合金、鎂合金等非鐵合金鑄件,也適合于生產鋼鐵金屬的鑄件、鑄錠等。
1)正確地選擇金屬型材料
2)正確地設計金屬型壁厚
3)正確地設計金屬型結構,盡可能地避免尖角及壁厚的急刷變化。
4)設計澆注系統(tǒng)應盡可能使金屬液平穩(wěn)進入型腔,避免金屬液強烈沖刷型腔工作面。對鋼鐵金屬鑄件,應盡可能將澆注系統(tǒng)設計在砂芯中。
5)金屬型毛胚要進行熱處理,消除鑄造應力。
6)應選擇合適的涂料和正確的噴涂工藝以盡可能避免“熱沖擊”。正確地進行金屬型預熱和冷卻。正確掌握鑄件脫型的時間。
7)金屬型使用應仔細清理,使用后要妥善保管。
為提高金屬型壽命,可進行局部滲硅、滲鉻、滲鋁、以及進行陽極化、等離子噴涂等保護措施。
基準面
基準面決定鑄件各部分相對的尺寸位置。所以選擇鑄造基面時,必須和鑄件機械加工的加工基準面統(tǒng)一,其選擇原則為:
1) 非全部加工的鑄件,應盡量取非加工面作為基面。因為加工面在加工過程中,尺寸會因加工而變動,所以可能將造成相對尺寸位置的變動。而且鑄件經過加工后,去掉的加工余面也不便檢查。
2) 采用非加工面作基面時,應該選尺寸變動小、可靠的面作基面。用活塊形成的鑄件表面不選為基面。
3) 基面應盡可能平整和光潔,不應當有殘余澆冒口、毛刺、飛翅等。
4) 全部加工的零件,應取加工余量小的面作為基面,以保證機械加工時不至因加工余量不夠而造成廢品。
5) 為了檢驗尺寸方便,是選擇較大的平面作為基面,盡量避免選取彎曲的面,或是有鑄造斜度的面為基面。
澆注工藝
常規(guī)澆注:通常情況下澆注應注意下列事項:
1)澆注一定要平穩(wěn),不可中斷液流。應盡量使金屬液沿澆道壁流入型腔,以利于消除氣孔、渣孔等鑄造缺陷。
2)澆注時按照先慢、后快、再慢的澆注原則。
3)澆包嘴應盡可能靠近澆口杯,以免金屬液流過長造成氧化,防止鑄件產生氧化夾雜。例如澆注鋁全金,不要超過50㎜。
4)同樣可以采用砂型鑄造時的澆注經驗及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