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春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糧”為原料,產自川西千里沃野。
高粱:糯高粱中含支鏈淀粉較多、粘性較大、吸水性強,是歷史悠久的優(yōu)質釀酒原料。
大米:大米中含淀粉量在70%以上,蛋白質含量在7%-8%左右。由于大米質地純凈、結構疏松、蛋白質、脂肪和纖維含量少,利于糊化,用大米做原料釀出來的酒具有爽凈的特點。
糯米:是釀酒的優(yōu)質原料,經發(fā)酵,能使酒體優(yōu)美甜香、味濃醇厚。
小麥: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粘著力強、營養(yǎng)豐富、易糊化,且出酒率高,發(fā)酵中產生的熱量大,常作配料使用。
玉米:營養(yǎng)豐富,是釀酒的理想原料。
劍南春酒原產地綿竹,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北緯30°09′-31°42′,東經103°54′-104°20′。北接龍門山脈,南連成都平原,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自然資源和農業(yè)資源的豐饒,促使當?shù)蒯劸茪v史連綿興旺三千多年,神奇的1500年天益老號古窖和劍南春唐代宮廷御酒的尊貴,使之成為中華文明的瑰寶,閃亮在這條神秘的北緯30度世界文明帶上。
中國人是在世界上早懂得使用酵母菌等有益菌進行生產和生活的,而利用泥窖作為發(fā)酵容器釀酒是中國濃香型白酒合理利用自然的再創(chuàng)造,濃香型泥窖經過長期不間斷地培養(yǎng),再加上特殊的地質、土壤、氣候等等苛刻的條件,形成了世界上豐富、獨特的釀酒微生物菌群。
695條古窖池構成規(guī)模宏大的“天益老號”古窖池群
在劍南春“天益老號”古酒坊周圍,明清遺存至今連續(xù)使用的古窖池有695條,面積達6萬平方米,構成規(guī)模宏大的“天益老號”古窖池群。它們或追溯至南齊,或興起于明清,均經歷了民國和建國初期兩次改造與完善,至今從未間斷過釀酒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