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是中國的民間藝術(shù),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又稱醒獅。
獅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狗或者其他瑞獸(如貔貅、獅子)的樣子,作出各種形態(tài)動作,以圖喜慶與吉祥。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xiàn)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jīng)是惟妙惟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jié)者為雄獅,有綠結(jié)者為雌性。北獅表現(xiàn)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jié)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jié)開始舞龍,然后二月“龍?zhí)ь^”、端午節(jié)時也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民俗文化。
在舞獅技藝中,北獅重寫實,南獅重寫意。在南獅表演中要體現(xiàn)獅子時而威武勇猛,雄壯威風(fēng),時而嬉戲歡樂,幽默詼諧,那么就要將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等神態(tài)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