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冬蟲夏草在我國主要產(chǎn)于中國大陸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肅五省的高寒地帶和雪山草原。
由蟲體與從蟲頭部長出的子座相連而成。蟲體形如蠶,長3—5cm,直徑0.3~0.8 cm。表面深黃色至黃棕色,有環(huán)紋20~30個,近頭部的環(huán)紋較細;頭部紅棕色;足8對,中部4對較明顯;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黃白色。
子座細長圓柱形,長4~ 7 cm,直徑約0.3 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細縱皺紋,上部稍膨大;質(zhì)柔韌,斷面類白色。氣微腥,味微苦。 以完整、蟲體肥大、外色黃亮、內(nèi)色黃白、子座短者為佳。
回收蟲草淡談怎樣鑒別冬蟲夏草真假
1、形:冬蟲夏草體型如“蟲”,有“草頭”和“草尾”組成。真正的冬蟲夏草生有八對足,其中中部四對位于腹部,非常突出明顯,頭部較粗,尾部漸細,蟲體表面粗糙,環(huán)紋明顯,折斷后斷面呈乳白色,中間有馬蹄形深色痕跡,長度一般在1-4.0厘米;
2、色:冬蟲夏草表面顏色呈黃色或棕色,頭部有棕色眼睛和嘴巴,草頭部分一般為褐色或黑色、中空,一般冬蟲夏草顏色發(fā)黃,干凈光亮、蟲體豐滿肥大、草頭短小者為佳;
3、味,冬蟲夏草拆封后可以聞到明顯的腥香氣味、淡草茹味。一般假蟲草沒有腥味,或者味道不正者為贗品;
總之,在食用冬蟲夏草時,要“蟲”、“草”同事食用,藥性方佳,倘若缺一,則療效難全。若遇殘缺不全的蟲草,或只有蟲體而草頭,或只有草頭而無蟲體,均為次品,此點為重要,切記。在購買冬蟲夏草時,應(yīng)選擇色澤正常、蟲體飽滿、發(fā)育良好、草頭短小、無殘缺、較干凈、質(zhì)地良好而又干爽者。
貴州冬蟲夏草一般在冬天種植,大概會在每年的4-6月份開始采摘上市,貴州產(chǎn)的冬蟲夏草具有質(zhì)量好、體長和療效好的特點。 冬蟲夏草回收云南采摘時間
云南冬蟲夏草一般在11-12月份左右開始培育,大概在4-5月份開始采摘上市,云南產(chǎn)的冬蟲夏草具有蟲體大、高產(chǎn)和形狀勻稱的特點?;厥斩x夏草四川采摘時間
四川冬蟲夏草一般在冬季的時候開始培育,大概在夏季的5月份采摘上市,一般四川產(chǎn)的冬蟲夏草具有品質(zhì)高、功效好和產(chǎn)量高的特點。
[冬蟲夏草回收]是藥嗎?有什么用途?
又叫蟲草,是蟲和草結(jié)合在一起長的一種奇特的東西,冬天是蟲子,夏天從蟲子里長出草來。蟲是蟲草蝙蝠蛾的幼蟲,草是一種蟲草。怎么長出來的呢?夏季,蟲子將卵產(chǎn)于草叢的花葉上,隨葉片落到地面。經(jīng)過一個月左右孵化變成幼蟲,便鉆入潮濕松軟的土層。土層里有一種蟲草的子囊孢子,它只侵襲那些肥壯、發(fā)育良好的幼蟲。幼蟲受到孢子侵襲后鉆向地面淺層,孢子在幼蟲體內(nèi)生長,幼蟲的內(nèi)臟就慢慢消失了,體內(nèi)變成充滿菌絲的一個軀殼,埋藏在土層里。經(jīng)過一個冬天,到第二年春天來臨,菌絲開始生長,到夏天時長出地面,長成一根小草,這樣,幼蟲的軀殼與小草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冬蟲夏草”。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溫。歸腎、肺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養(yǎng)肺陰,陽、止咳化痰、防老的功效,為平補陰陽之品,諸無所忌(男女老少都能吃,是適合人群廣的補品,而且不需要忌嘴,對身體大有補益,補精髓益肺腎,而且藥性溫和,不似人參會使人產(chǎn)生燥熱,有人參之益而無人參之害)??捎糜诜伟A咳血,陽痿遺精等癥。如東寶肝泰、百苓膠囊、金水寶。此外,病后體虛不復(fù),自汗畏寒等,可以用冬蟲夏草同鴨、雞、豬肉等燉服,有補虛扶弱之效。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蟲草有平喘作用。本品多入丸散劑,每次用量5克--10克。 蟲草為麥角菌科植物,干燥的蟲草體與菌座相連而成,全長9~12厘米,蟲體如三眠老蠶,長3~6厘米,粗約0.4~0.7厘米。表面棕黃色,粗糙,背部有許多橫皺紋,腹部有8對足,中間4對足較明顯,其特征如蠶體,質(zhì)輕而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周邊顯深黃色,斷面心內(nèi)充實。蟲體頭部生出菌座呈棒狀,彎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長達4~8厘米,氣微臭,以蟲體色澤黃亮,豐滿肥大,斷面黃白色,菌座短小者為佳。 真蟲草用開水浸泡,蟲體變膨大而軟,菌座色加重成為黑褐色,蟲體和菌座緊相連,不脫落。浸液微有臭味。 由于蟲草價格昂貴,用藥量大,供不應(yīng)求,一些不法商販,想盡一切辦法制造假蟲草。有的用地蠶、地筍等制造假蟲草,以假亂真,使一些鑒別能力較強的中藥專家不用理化鑒別手段也難以鑒別。 但是,只要有較高的鑒別能力,仔細觀察,還是可以識別的。假蟲草色澤比真蟲草略黃而色澤不光亮,細看黃色帶點狀,味臭,斷面類白色有暗點并有髓腔。其他外觀完全和真蟲草相同。假蟲草用開水浸泡10分鐘后,會慢慢顯出原形,黃色開胎脫落,假菌座也開始脫落,與蟲體分開。蟲體有的變成植物根莖、地蠶,有的變成僵蠶體,菌座慢慢變成類白色的黃花菜,黑褐色的顏色完全退掉,浸泡的開水漸漸變成淺黑色,微有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