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盡可能搶救遇險人員的生命,搶救行動應遵循六項原則。
一是救命為先,先救人后救物,先傷員后尸體;二是先易后難,先表層,后底層,逐層深入;三是先救人員密集區(qū),后救人員分散區(qū);四是先用手扒,再用工具,先簡單工具,后小型器具,再大型機械;五是先救急重傷員,后救一般傷員;六是邊挖邊救治,邊勒沾邊后送轉移。當同時發(fā)現(xiàn)有小孩、老人和青壯年的幸存者被埋壓在一處時,按照國際救援的通用經驗應該先對青壯年進行營救,老人和小孩容易因為事故受過度驚嚇,思維混亂,無法為救援人員提供可靠的信息,從而耽誤救援時間,而青壯年心理和身體承受能父都相比較強,不僅可以為救援人員提供詳細可靠的信息,還可以鈕助救援人員對老人和小孩或其他幸存者實施營救。
近,筆者家中耄耋老人突發(fā)腦梗且導致骨折,筆者只好撥打120電話呼喚急救車。因為家中沒有其他人,而我也是個年近花甲的老人,想到曾有報道說救護車配備了收費擔架員、當時筆者還在媒體上對此表示肯定和支持,加之如果骨折,非專業(yè)人員搬動弄不好還容易壞事,所以我特別在電話中強調,希望能安排配備擔架員的車輛。
但是,接到所派車輛醫(yī)生的電話后,對方首先告訴我抬不了,讓我去找街坊鄰居。而認識的幾位街坊都是老年人,我也不能不管病人去一家家敲門。好在樓下小賣部的趙師傅看到救護車后主動來幫忙。而該車的救護人員除了司機外,其他三位竟然全是女性。盡管幾位女士和司機師傅都上了手,加上樓下的趙師傅,以及我本人拼盡全力,但病人在搬動過程中還是不斷喊疼。
救護車的使命就是救護,包括專業(yè)化的搶救、護理、轉運等。如果在需要時連擔架都抬不了,其救護的意義必然大打折扣。當然,有的病人及家庭或許不愿意、不需要出這筆費用,但作為救護車的經營機構,應該有這樣的配置和調度。而筆者這次所經歷的,安排三位女性救護人員在一輛車上的這種配置,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頭部創(chuàng)傷
目標:觀察傷者,并送院診治。
一、如有不省人事,參看“不省人事”。
如有傷口流血,參看傷口的處理。可壓迫相應區(qū)域供血動脈止血。
如情況嚴重,應即送院治理。
如有嘔吐,擺復蘇體位。
二、頭傷后四十八小時,若有以下現(xiàn)象,應速往醫(yī)院檢:-
甲、頭暈及嘔吐;
乙、;
丙、頸痛及僵硬;
丁、神智不清、語無倫次或部分身體失控;
戊、昏睡
觸電
目標:脫離電源;盡快送院。
一、迅速截斷電流,才可接觸傷者。
二、如不能切斷電流,可用竹、木或木椅等絕緣物件把傷者與電源分開。
三、檢查傷者狀況,若心跳和呼吸停止,應立刻施行心肺復蘇法。
四、迅速通知救傷車送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