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牌始創(chuàng)于50年代初,它一問世就以優(yōu)良的品質蜚聲界,由于當時全國保上海,上海?!爸腥A”煙的形勢和“中華”產量較少的事實,使得“中華”煙起初有充足的原料供應作保證,難度不在配方,而在于落后的生產設備和落后的生產工藝上。當時制絲車間對加工工藝參數的控制和摻和的均勻性成為了“中華”煙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在當時的情況下,煙廠職工憑著高度的責任心和豐富的經驗,確保了“中華”煙的內在質量。到了八、九十年代,隨著煙廠技改的進行,國外的先進設備不斷引進,工藝設備上小改小革的不斷涌現,生產自動化程度和精度不斷提高,工藝問題得以解決,但隨之帶來的是配方上難度加大,原因有二:其一是逐年提升的“中華”煙產量給配方原料的供給帶來了壓力;其二是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使上海采購上等煙越來越困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美國煙葉品種K326以其高產、抗蟲害、抗氣候能力強等優(yōu)點,激起了廣大煙農的種植熱情,但此種品種種出的煙葉有一特性,即香氣濃、勁頭大,不適應“中華”煙的配方要求。二是由于各家煙廠都想在卷煙銷售市場尋得一席之地,故而對上等煙葉的搶購日趨白熱化,適用于“中華”煙的上等煙采購更是舉步維艱。針對嚴峻局面,1993至1994年“中華” 煙配方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調整。當時的配方小組首先對配方體系進行了變動,由原來的少地區(qū)、少等級、大比例的配方模式向多地區(qū)、多等級、小比例的配方模式轉變,以期降低由于原料短缺給產品帶來的風險。其次,(集團)公司加大了基地的建設力度?;赜稍瓉淼暮幽?、云南、貴州、山東四省逐步擴充至四川、福建、湖南、東北,拓展了“中華” 煙葉原料的來源渠道。另外,為節(jié)約煙葉資源,配方小組對“中華” 牌的配方進行了調整,并輔之于重新調制后的香精,使“中華”牌卷煙保持了原有的風格,同時使產品原料的瓶頸現象得以緩解。當然,對“中華”煙配方的每一次調整,無論大與小,都是經過了嚴格的論證和反復的試驗??梢灾v,為了保證“中華”煙的產品質量,公司上下是不遺余力的,類似“中華”煙挑葉、普查和單料煙評吸等工作內容長期以來從未間斷過。
從1965至1967年,“中華”牌卷煙就出口香港市場。1985年,上海進出口公司成立后的年出口820件“中華”牌等滬產卷煙,創(chuàng)匯11萬美元,以后逐年上升,1992年出口295520件,創(chuàng)匯3991萬美元,出口地區(qū)擴大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為國家賺取了不少外匯,同時也為上海卷煙廠引進國際先進卷煙設備提供了充足的外匯儲備。
我們生產的中華牌卷煙主要是傳統的烤煙型卷煙,在八十年代,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國家專賣局提出要發(fā)展混合型卷煙。當時就研制開發(fā)了中華牌混合型卷煙,使中華品牌的卷煙又增加了新的內容。
為貫徹國家專賣局提出的對降低卷煙焦油含量要逐年降焦的工作要求,在技術中心的領導和同志們經過努力研究,中華牌卷煙在原有的基礎上,研制開發(fā)并生產了15毫克/支和11毫克/支的中低焦油產品。隨著進一步的研究,將來一定會開發(fā)出8毫克/支的低焦油中華牌卷煙。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南京卷煙廠在第二代“南京”的基礎上推出了第三代“南京”。整體設計不變,紋飾全部變化,主圖黃色線條紋為南京長江大橋,副圖是建設場景,邊飾改為了文革中有代表性的向日葵紋。廠名是“國營南京卷煙廠”。第三代“南京”的設計迄今仍在生產使用。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南京卷煙廠曾推出了另一種設計的“南京”,白底色,圖案為紅黃色塊的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和新火車站,但此煙銷售時間極短,估計是試制產品。應該算是第四代了。
進入九十年代,包裝向化發(fā)展,南京卷煙廠也適時推出了第五代“南京”牌,第五代“南京”為硬盒,整體設計比較簡潔,主要圖案為南京市的市徽“辟邪、城門、龍鳳”,按不同檔次底色不同,有的配有暗云紋,大致有綠、金、紫紅、紅等幾種,其中紫紅和紅兩種是高級品,銷量非常好。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五代“南京”牌煙標,其代煙標已是可遇不可求了。“南京”牌系列煙標有十多種,加上細小差別約有三十多種,成了系列煙標收藏家族中的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