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中甜味主要來自于原料中的淀粉經曲霉淀粉酶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和麥芽糖;其次是蛋白質水解后所產生的游離氨基酸中呈甜味的甘氨酸、丙氨酸、蘇氨酸和脯氨酸等;在發(fā)酵過程中,水解生成的甘油微甜。
醬油中的有機酸有二十多種,醬油的酸度以呈弱酸性(含酸1.5%左右)時適宜,可產生爽口的感覺,且能增加醬油的滋味。
醬油的成分中有呈苦味的物質存在,但苦味在醬油合成中被改變了味道,苦味消失。
通常情況下,醬油需與食鹽并用,應先調入醬油,待醬油確定后再調入適量的鹽,即所謂“先調色,后調味”。
醬油在加熱過程中有三個變化:糖分減少,酸度增加,顏色加深。因此,必須把握好用醬油調色的尺度,防止成菜的色澤過深。
醬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質和淀粉質。植物性蛋白質便取自大豆榨油后的豆餅,或溶劑浸出油脂后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餅、蠶豆代用,傳統(tǒng)生產中以大豆為主;淀粉質原料普遍采用小麥及麩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傳統(tǒng)生產中以面粉為主。
在制曲及發(fā)酵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入的酵母和也進行繁殖并分泌多種酶。也可添加純粹培養(yǎng)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產生適量乳酸,由酵母菌發(fā)酵生產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曲霉的代謝產物等所生產的醇、酸、醛、酯、酚、縮醛和呋喃酮等多種成分,雖多屬微量,但卻能構成醬油復雜的香氣。此外,由原料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經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粉經曲霉淀粉酶水解為葡萄糖與氨基酸反應生成類黑素,使醬油產生鮮艷有光澤的紅褐色。發(fā)酵期間的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所產生的鮮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與鹽水的咸味相混和,后形成色香味和風味獨特的醬油。
看顏色。正常的醬油色應為紅褐色,品質好的顏色會稍深一些,但如果醬油顏色太深了,則表明其中添加了焦糖色,香氣、滋味相比會差一些,這類醬油僅僅適合紅燒用。慎買袋裝醬油。市場中存在大量不合格的袋裝醬油、醋是由水、糖色、工業(yè)用醋精勾兌成的,這種產品帶有刺激性氣味,并含有重金屬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