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選票備份(可選)
部分系統(tǒng)提供 “紙質選票回執(zhí)” 作為雙重保障,但回執(zhí)僅顯示投票選項(如 “候選人 A”),不包含選民身份信息。
案例:印度電子投票機(EVM)在投票后打印帶有符號的紙條(如候選人對應的蓮花圖標),選民可核對但無法通過紙條追溯個人身份。
離線投票模式
為避免網絡攻擊,部分電子選票機采用離線操作:投票時不聯網,數據存儲于本地加密硬盤,投票結束后通過物理介質(如 U 盤)傳輸至計票中心。
這種模式切斷了外部網絡入侵的可能性,確保隱私在投票過程中不被竊取。
隨機抽查與人工復核
選舉結束后,可隨機抽取部分電子選票機的數據,與紙質備份或人工計票結果對比,驗證系統(tǒng)的準確性和匿名性,同時避免大規(guī)模暴露選票細節(jié)。
電子選票機通過技術加密、物理隔離、流程分權、法律約束的多重機制,構建了 “身份 - 選票” 的隔離墻。其核心邏輯是:讓系統(tǒng)僅知道 “有人投了票”,但永遠不知道 “誰投了誰”。這種設計既滿足了現代選舉的效率需求,又通過技術手段守護了民主的基石 —— 選民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