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包是中國傳統(tǒng)特色小吃,起源自上海南翔。餡要有汁才好吃,但餡料有水份會很難包,配好后放進雪柜片刻,使油和水份都凝固才包,蒸熟后的小籠包就會很好吃了,為了避免小籠包被蒸鍋里的水浸濕,可以在包子的底部墊些東西。
東莞學早餐包子費用
建國后,灌湯小籠包子得以發(fā)揚光大。尤其是黃繼善開創(chuàng)的“樓包子館”所經(jīng)營的灌湯小籠包子,經(jīng)過名師的不斷改進,更具特色。其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遠近聞名,吸引了大批開封市民和中外游客,多以品嘗此名食為樂事。
接下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其制作方法:
主料:豬腿肉配料:大蔥姜
調(diào)料:胡椒粉雞精 醬油 鹽 香油
1、準備豬腿肉。
2、肉腿剔下來的肉,用刀剁爛(也可買現(xiàn)成的肉餡),加鹽,糖,雞精,醬油,胡椒粉與肉拌勻,分幾次加入少量蔥姜水順時針攪上勁,后加香油拌成鮮肉餡。
3、準備蔥姜水姜用刀背拍爛,放入容器內(nèi),再放些蔥段,用水揉捏至蔥姜的汁液皆溶入水中,用濾網(wǎng)濾去蔥姜,水倒入杯中。
4、把肉皮凍取出,剁成小粒,與肉餡拌勻。
5、盆中加面,倒入溫熱水活成團,靜置15分鐘。搓條切劑子,搟成中間厚兩邊薄的皮。
6、取餡包成包子,墊裁好的紙,置于籠中,大火蒸10分鐘即可。
灌湯包子皮薄,潔白如景德鎮(zhèn)細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縐褶32道,均勻得不行。擱在白瓷盤上看,灌湯包子似白菊,抬箸夾起來,懸如燈籠。這個惟美主義的賞析過程,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