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學配方與原料替代
因地制宜選擇原料:利用本地廉價原料(如玉米酒糟、米糠、麩皮)替代部分豆粕、玉米,降低采購成本。例如,南方地區(qū)可添加米糠(占飼料 10%-15%),北方可使用玉米胚芽粕。
營養(yǎng)配比:根據(jù)黃雞不同生長階段(育雛期、生長期、育肥期)調(diào)整飼料配方,避免營養(yǎng)過剩。例如:
育雛期(1-21 日齡):蛋白質(zhì)含量需達 20%-22%,可使用高豆粕配方(豆粕占 25%-30%);
育肥期(42 日齡后):降低蛋白質(zhì)至 16%-18%,增加玉米比例(占 60%-65%)以降低成本。
添加添加劑提高利用率:在飼料中加入益生菌(如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或酶制劑,改善腸道消化吸收,減少飼料浪費(可降低料肉比 0.1-0.2)。
2. 飼料采購與儲存優(yōu)化
批量采購與期貨鎖定:與飼料廠簽訂長期合同,通過批量采購(每次采購 1-2 個月用量)獲取折扣,或在玉米、豆粕價格低位時通過期貨鎖定原料成本。
防霉儲存:飼料儲存于干燥通風處,地面墊高 20 厘米,避免受潮霉變(霉變飼料導致雞群腹瀉,浪費率增加 10%-15%),可添加防霉劑(如丙酸鈣)。
3. 減少飼喂浪費
使用合理喂料設備:采用料槽或自動喂料機,避免人工撒料導致的拋灑;料槽深度以雞只頭部能輕松伸入但不易刨出料為宜(一般雛雞料槽深 5-8 厘米,成雞 10-15 厘米)。
定時定量飼喂:育雛期每天喂 6-8 次,生長期 4-5 次,避免飼料長時間殘留變質(zhì),同時根據(jù)雞群采食量調(diào)整投喂量(以每次采食后 1-2 小時槽內(nèi)無剩料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