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書的日常保存是延緩其老化、防止損毀的關鍵,需要兼顧環(huán)境控制、操作規(guī)范、細節(jié)防護等多個方面,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加速古籍的損壞。以下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細節(jié):
一、環(huán)境控制:打造 “穩(wěn)定無害” 的存放空間
古籍對環(huán)境變化極為敏感,溫濕度、光線、空氣質(zhì)量等細微波動都可能造成損傷,需把控:
1. 溫濕度:拒絕 “忽高忽低”
溫度:理想范圍 14-24℃, 18℃左右。溫度超過 25℃會加速紙張纖維氧化(導致脆化)和油墨分解(字跡褪色);低于 0℃可能使紙張因干燥而開裂。
細節(jié):避免將古籍放在暖氣旁、空調(diào)出風口或陽光直射的窗邊(夏季窗邊溫度可高達 30℃以上);庫房或書柜需遠離廚房、浴室(易產(chǎn)生溫度波動)。
濕度:相對濕度保持 45%-60%, 50% 左右。濕度過高(>65%)易滋生霉菌(尤其在紙張褶皺處)和蟲害(如書虱喜潮濕環(huán)境);濕度過低(<40%)會導致紙張水分流失、變脆,甚至書頁邊緣卷曲、斷裂。
細節(jié):
梅雨季或南方潮濕地區(qū),需在書柜內(nèi)放置可更換的除濕盒(選擇無腐蝕性的氯化鈣型),每周檢查一次吸濕情況;
北方冬季供暖期,可在房間放置淺水盤(避免直接靠近古籍)或使用超聲波加濕器(需每天換水,防止滋生);
用溫濕度計實時監(jiān)測(建議放在書柜中層,遠離門窗),每天記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波動超過 ±5% 時及時調(diào)整。
2. 光線:嚴防 “隱形殺手” 紫外線
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古籍紙張和墨跡的 “頭號敵人”:會破壞紙張纖維素結構(導致泛黃、變脆),使植物染料(如朱砂、靛藍)褪色,尤其對彩色插圖古籍危害極大。
細節(jié):
存放位置:書柜需放在房間陰面,或用遮光窗簾、百葉窗阻擋直射光;玻璃書柜需貼防紫外線膜(可過濾 90% 以上紫外線)。
照明選擇:如需開燈,使用 40W 以下的白熾燈(紫外線少)或標注 “無紫外線” 的 LED 燈,且距離古籍至少 1 米,每次照明時間不超過 2 小時(減少累計損傷)。
短期展示:若需臨時展示古籍(如家庭收藏展示),用深色絲絨襯墊,搭配低照度射燈,每日展示時間不超過 1 小時,且避免反復開關燈(光線驟變易導致紙張伸縮)。
3. 空氣質(zhì)量:拒絕 “污染侵蝕”
灰塵:不僅影響美觀,還會吸附霉菌孢子和昆蟲卵,成為蟲害和霉變的 “溫床”,且擦拭時可能磨損紙張表面。
細節(jié):書柜需帶密閉柜門(木質(zhì)門優(yōu)于玻璃門,玻璃門易凝結水汽);每月用軟毛刷(如羊毛刷)輕掃古籍表面灰塵(從書脊向書口方向,避免逆向摩擦紙張);地面鋪防塵地毯,減少走動揚塵。
有害氣體:廚房油煙、煙霧、裝修甲醛等會加速紙張酸化和墨跡變質(zhì)(如油煙會使紙張表面形成油膜,難以清除)。
細節(jié):古籍存放區(qū)禁止吸煙、烹飪;新裝修的房間需通風 6 個月以上(甲醛釋放期長),可放置活性炭吸附殘留氣體;避免在書柜附近使用殺蟲劑、空氣清新劑(化學物質(zhì)可能滲透紙張)。
二、存放方式:減少 “物理損傷” 風險
古籍紙張脆弱,不合理的存放姿勢和堆疊方式可能導致撕裂、變形、壓損,需遵循 “輕放、穩(wěn)固、隔離” 原則:
1. 擺放姿勢:拒絕 “歪放、擠壓”
線裝古籍:以直立擺放為主,書脊朝外,書與書之間保留 1-2 厘米空隙(便于取放,避免擠壓變形);厚度超過 3 厘米的古籍可平放(如大部頭叢書),但堆疊高度不超過 20 厘米(約 5-6 冊),避免下層書籍被壓變形。
散頁、經(jīng)折裝古籍:需放入函套或書盒(木質(zhì)或無酸紙板制作),平放于書柜中層(避免頂層落灰、底層受潮),函套內(nèi)需墊無酸紙(隔離古籍與函套,防止染色)。
細節(jié):
避免將古籍斜靠在書柜角落(易導致書脊變形、書頁松散);
不同開本的古籍分開擺放(如小開本放在一起,大開本單獨放置),防止 “高低不平” 導致的傾倒或擠壓;
書柜隔板需平整、承重均勻(避免因隔板彎曲導致古籍傾斜)。
2. 包裝防護:定制 “貼身屏障”
函套 / 書盒:為每部古籍配備專用函套(線裝書常用 “四合套”“六合套”),材質(zhì)優(yōu)先選擇無酸紙、楠木、樟木(天然防蟲),避免使用有酸性的牛皮紙或涂漆木板(化學物質(zhì)可能污染古籍)。
護頁 / 襯紙:在古籍內(nèi)頁夾入無酸襯紙(如宣紙、竹紙),尤其對紙張薄脆、墨跡易脫落的古籍,可減少書頁間的摩擦;襯紙尺寸需略小于古籍內(nèi)頁(避免邊緣外露磨損)。
細節(jié):
函套內(nèi)側需光滑無毛刺(避免劃傷書頁);
襯紙每 3 個月更換一次(防止吸附的濕氣損傷古籍);
禁止用報紙、雜志紙作為襯紙(含酸性油墨和漂白劑,會污染古籍)。
三、操作規(guī)范:杜絕 “人為破壞”
古籍的許多損傷源于不規(guī)范的取放和翻閱,需養(yǎng)成 “輕、緩、凈” 的操作習慣:
1. 取放:拒絕 “暴力抽拉”
取書時:先輕推兩側書籍,留出空隙,再用雙手托住古籍底部取出(避免單手抓住書脊提拉,導致書脊斷裂、書頁脫落);厚重古籍需一手托底部,一手扶書脊,緩慢取出。
放書時:對齊書脊,輕輕推入書柜,避免用力撞擊兩側書籍(防止書頁散開)。
細節(jié):手上有汗?jié)n、油污時需戴棉質(zhì)手套(避免直接接觸紙張導致污染);指甲過長者需修剪(防止劃傷書頁)。
2. 翻閱:拒絕 “折角、按壓”
支撐工具:翻閱時在古籍下方墊柔軟的羊毛墊或棉質(zhì)布(避免桌面硬物硌傷書頁);使用竹制書拔(而非手指)翻頁(書拔需打磨光滑,無毛刺),尤其對脆化紙張,可減少撕裂風險。
姿勢控制:避免將古籍完全攤平(線裝書攤平角度不超過 120°,防止書脊開裂);厚重古籍可在兩側放置書擋(如木質(zhì)三角架)支撐,避免用重物按壓書頁。
細節(jié):
禁止在古籍上折角、夾書簽(可用無酸紙書簽,且需比書頁短 1 厘米,避免外露磨損);
翻閱時禁止飲食、吸煙(防止水滴、食物殘渣污染);
單次翻閱時間不超過 30 分鐘(減少紙張長時間拉伸導致的疲勞損傷)。
四、防蟲防霉:警惕 “隱形破壞者”
古籍的 “天敵” 是蟲蛀(如衣魚、蠹蟲)和霉變,二者繁殖速度快,一旦發(fā)生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造成不可逆損傷,需提前預防:
1. 防蟲:拒絕 “蟲卵潛伏”
天然驅(qū)蟲:在書柜角落放置樟腦丸(需用透氣棉紙包裹,避免直接接觸古籍,防止化學腐蝕),或懸掛曬干的艾草、薄荷(天然氣味驅(qū)蟲,適合對化學物質(zhì)敏感的古籍);每 3 個月更換一次驅(qū)蟲劑。
源頭阻斷:新購入的古籍需先隔離存放 1 周(檢查是否攜帶蟲卵),可放入密封袋(留小口通風),內(nèi)放 1-2 片防蟲藥,確認無蟲跡后再與其他古籍放在一起。
細節(jié):
每年春季(3-5 月,蟲類活躍期)徹底檢查一次古籍(重點翻看書頁邊緣、書脊內(nèi)側),發(fā)現(xiàn)蟲蛀孔洞需立即隔離(放入密封盒),并聯(lián)系專業(yè)人員處理(避免蟲害擴散);
庫房或存放房間定期用吸塵器清理角落(吸走蟲卵),但吸塵器需遠離古籍(避免氣流損傷紙張)。
2. 防霉:拒絕 “潮濕滋生”
通風時機:選擇晴朗干燥的天氣(相對濕度<50% 時)開窗通風,每次 30 分鐘,避免在陰雨、霧霾天通風(引入濕氣和污染物);通風時需將古籍遠離窗口(防止灰塵飄落)。
局部防護:對曾發(fā)生過霉變的古籍,需單獨存放于干燥的書柜,內(nèi)放除濕袋,并每月檢查一次是否有霉斑(霉斑初期為白色小點,后期變?yōu)楹诰G色,需及時處理)。
細節(jié):
禁止用塑料薄膜密封古籍(會導致內(nèi)部水汽無法散發(fā),加速霉變);
梅雨季節(jié)可每周用干布擦拭書柜內(nèi)壁(去除凝結的水汽)。
五、特殊情況:應急處理需 “冷靜科學”
意外沾水:立即用吸水紙(如宣紙、 blotting paper)輕輕覆蓋在濕頁上,用重物(如平整的木板)壓平,避免陽光直射或高溫烘烤(會導致紙張收縮變形),自然晾干后再檢查是否有褶皺。
發(fā)現(xiàn)蟲蛀:切勿自行用鑷子夾取蟲子(可能撕裂紙張),應立即將古籍放入密封盒,內(nèi)放少量乙醚(熏蒸殺蟲),密封 24 小時后取出,再用軟毛刷清理蟲糞和殘渣,嚴重者需送專業(yè)機構修復。
搬家運輸:古籍需裝入帶緩沖層的紙箱(箱內(nèi)用泡沫板分隔,避免碰撞),運輸過程中避免劇烈顛簸,到達后先在新環(huán)境放置 24 小時(適應溫濕度),再開箱存放。
古籍保存的核心是 “敬畏時間,關注細節(jié)”—— 看似微小的溫濕度波動、一次不規(guī)范的翻閱,都可能在日積月累中對古籍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只有將這些細節(jié)融入日常,才能讓承載千年文明的古籍得以長久傳承。